历史有没有“垃圾时间”?取决于你的立场
2024年,所谓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一说,骤然成为了中文互联网的显学。几乎所有人,无论对历史有没有研究,都在争先恐后地对此表态:此时此刻,人类(或者至少其中一部分)处于垃圾时间吗?我们处于垃圾时间吗?某个具体的行业、具体的人群处于垃圾时间吗?这边有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“应该如何度过历史垃圾时间”,那边就有人毫不留情地反驳“历史没有垃圾时间”。在我的朋友圈里,标题包含“垃圾时间”的文章至少出现过二三十次。其中有几篇文章颇有道理,给我带来了一定的阅读乐趣,尽管我不认为那是“历史研究文章”;它们的作者(以及大部分读者)的本意只是借古讽今。
历史到底有没有垃圾时间?这是一个伪命题,取决于你站在哪一边。1940年夏,法国人面临着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德国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,显然陷入了“垃圾时间”(并且是非常屈辱的垃圾时间);对于德国人而言,这却是历史的高光时刻,而他们自己的“垃圾时间”要整整四年之后才会到来。讽刺的是,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,法国人早早进入“垃圾时间”可谓赚大了,避免了进一步的人力物力损失,还在战后保留了五大强国的席位。英国人打满了二战全场,享受了“最光辉的时刻”(丘吉尔语录),却不得不接受二战结束后漫长的“垃圾时间”,直至大英帝国彻底解体。当然,历史不是做生意,不能精确算计,总有一些高尚的事情让我们愿意付出沉重代价。不过上面的例子至少证明,历史上不存在纯粹的“垃圾时间”,一切都有赖于你的立场和视角,而且祸福总是彼此相依的。
对于任何一方、任何特定人群而言,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陷入历史的“垃圾时间”?说实话,对于上面这种宏观问题,我的一贯思路是去读历史,读真正的、专业的历史。过去几年,我读过最有启发的历史书籍,是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委员会主席罗伯特·奇蒂诺撰写的《国防军》系列。在读这套书的过程中,我的最大感触就是:“阳光之下,并无新事”,二战期间德军与美英军、苏军交战的许多经验教训,放到今天一点也没有过时。换个角度讲,这或许证明了人类从来就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,否则历史就不会一再重演。
德军成功判断到了美军的登陆意图,提前解除了意军的武装、接管了意大利防务,并且把几个接近满员的装甲师调到意大利南部。事实上,在美军登陆的第一天,德军就以两个军的兵力发起反冲击,差点收复整个滩头阵地,从而把美军赶下海。在1942年以前,德军一贯擅长打这种运动战,以分进合击、向心突击为手段,最终实现合围。这一套在波兰、法国和苏联战场歼灭了数百万敌军。相比之下,刚刚参战一年的美国陆军还很稚嫩,谈不上什么战术,指挥官也很平庸。
这场登陆战的结局是:当德军坦克出现在滩头阵地,打算猎杀美军步兵时,美军的主力舰和对地支援飞机出现了。强大的海军炮像点名一样,逐一击毁了德军最重型的虎式坦克;铺天盖地的飞机则让德军完全无法进行战术机动。从东线调来的百战老兵,此前一直以为美军不过是弱化版的苏军;此时才意识到,他们正在打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,一场被“降维打击”的战争,也是他们不可能打赢的战争。
在库尔斯克会战以前,苏军从来没有拦住过任何一次德军的战役级进攻。但是,在库尔斯克会战当中,德军投入了整个东线的精华力量,却连进攻目标的一半也没有完成。即便是最新式、最重型的虎式坦克也不能改变局面。
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损失很严重,德军以为对方短期内不会恢复元气。事实却是:德军的进攻刚刚结束,苏军就以无穷无尽的后备力量发起了一系列反攻,以绝对的资源优势绞杀了德军的希望。
1943年8月的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走向全面崩溃的一次预演。德军洞察了苏军的进攻意图,打出了一个漂亮的钳形反击,差点合围了对方的装甲矛头,却被苏军硬生生地接住并硬推了回来……
《国防军》的作者却指出:难道德军将领们生活在真空之中,完全不考虑战略和外交局势吗?当时德国的战略处境已经非常恶劣了,真能承担失去意大利这个盟友的风险吗?如果德国不主动对库尔斯克发动进攻,怎么激励整个轴心国集团,让它们继续跟上德国的战车?如果在西西里登陆之后,德国不立即调兵支援意大利,那么德国其他的盟友(罗马尼亚、匈牙利、芬兰、保加利亚)会不会立即考虑反水?
在引用了曼施泰因回忆录里面著名的抱怨之后,《国防军》的作者嘲讽道:只有最缺乏大局观的人,才会认为德军如果守住了第聂伯河畔的某个小城市,或者在乌克兰大草原的某条防线上面多坚持几天,就能改变二战的结局。不,不会的!在德国面临全面危机的情况下,希特勒的决策反而比较合理——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摇摇欲坠的轴心国集团,在东线以“严防死守”的战术拖下去,寄希望于同盟国内部产生矛盾(例如苏联终于跟美英闹翻脸)。
现在我们知道,上述决策并未产生正面效果,德国还是被打了个稀巴烂。然而,如果按照德军将领的看法,把全部增援力量投入东线这个无底洞,完全不顾德国在西线面临的海空威胁,那么德国的灭亡可能还要提前。不同之处在于,这种情况下攻克柏林的可能是美英军而不是苏军。有什么本质区别吗?
《国防军》的结尾部分指出,由于历史路径依赖,德军从来不善于研究大战略,连同德国的领导人也不善于营造有利于自身的战略格局。具体而言:
在历史上,德军一直在打运动战,因为这是最符合德国国力以及军事传统的战争理念。在二战初期,运动战的战果尤其辉煌,进一步增进了德军高层的信心,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还存在别的战争形式。 当战局在1942-1943年出现转折时,德军从上到下想的不是“如何修改战争理念以适应新的局面”,而是“如何更高效、更坚决地去执行旧的理念”。所以,即便运动战一次又一次失败,即便对手已经完全掌握了打败德军的方法,德军还是固执地在自己最擅长的道路上一败再败。 德军也会打消耗战、防御战,但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表现很差。因为德军总是胃口太大,妄图在挡住对手的第一波进攻之后就发起自己的进攻,结果每次都被打的鼻青脸肿。